群晖Moments无法识别人像解决方法

在第1.3.5-0706版本中,似乎解决了DS1019+,DS918+,DS718+,DS418play,DS218+的识别问题,大家更新到最新版本,等待几个小时,看是否能识别,如果不能识别,建议完全删除moments以及数据再次安装即可解决,如果依然不能识别,请检查下是否洗白,洗白教程自行搜索,最终不行再参考本帖

关键字:moments不能识别,还有XXX张照片待发现,moments无法分类

问题:如果你用的黑群晖,安装moments后,人物、主题、位置等栏目无法识别你的照片,并且一直提示:还有XXXX张照片待发现的话,本文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第一步:开启SSH和SCP

控制面板–文件服务–FTP–SFTP开启

控制面板–文件服务–rsync–rsync开启

控制面板–终端机–启用SSH功能

第二步:安装winscp和putty

都是百度能直接搜索安装到的

第三步:开启root登陆权限

1、打开putty,在Host Name处输入你的NAS内网地址

2、点击open

3、输入群晖管理员用户名,回车

4、输入密码(密码不会显示),回车

5、输入

sudo -i

回车

6、再次输入密码

7、输入

vi /etc/ssh/sshd_config

回车后按 i 键,进入编辑模式

8、按方向键下,找到#PermitRootLogin prohibit password这一行

光标停留在这一行最后,按回车,然后输入

PermitRootLogin yes

然后按ESC键,退出编辑模式

9、输入:wq,回车保存

10、手动输入

synouser –-setpw root 你的密码

“你的密码”更换为你的密码,如synouser –-setpw root 123456,然后回车

11、输入reboot重启群晖,等待群晖重启完毕。

第四步:替换moments插件文件

1、刚才我们操作的步骤主要是开启通过winscp的root登陆权限,现在我们打开winscp

2、登陆窗口,文件协议选择SCP,主机名为群晖内网地址,用户名为root,密码为刚才最后一步你设置的密码,然后登陆

3、登陆后,右侧为你的服务器文件,找到目录:/var/packages/SynologyMoments/target/usr/lib/libsynophoto-plugin-detection.so

4、下载此文件,放到你的左侧目录(左侧目录为你的本机文件)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XNt5-rmU-SaVZSNt_G3Ag 提取码: cgbr

确认无误后,右键,上传到服务器(上传前请在群晖安装好moments,并停用moments),替换原有文件

5、打开moments,上传照片,查看效果。

PS:出于安全考虑,操作完成后,最好关掉SSH和SCP。

PSS:如果还有不太懂的,可以在下面回复我。

群晖采用root用户登录

  1. 在控制面板中开启 ssh 登录
  2. 通过有 管理员权限的用户登录
  3. 通过输入 sudo -i 或者 sudo su - , 然后输入当前用户密码, 进入 root
  4. 输入如下命令可以修改root 用户的密码 synouser –setpw root 123456 (123456为密码)
  5. 如果通过ssh登录不进去, 需要去开启
  6. 进入文件 vi /etc/ssh/sshd_config 搜索文件 “PermitRootLogin” 更改为 yes, 或者 打开注释(如果是注释掉的话)
  7. 重启 ssh 服务, 在此群晖中没有找到合适的命令, 可以通过网页中的控制面板禁用,启用服务生效.

配置root账号

login as:输入admin账号。就是当时第一次配置DSM输入的账号。输入admin的密码。(输入完按回车)

登录成功后,输入sudo -i

会提示输入密码password,这边还是输入admin密码。

看到root@……:~#这样的信息就是已经进入到root账号了。

设置root账号密码,输入synouser –setpw root password 这里的password最好和admin密码一样,这样不容易搞错。

注:DSM6.1.7到上面为止就可以root登陆了,但DSM 6.2还需要做以下操作:

1、输入vi /etc/ssh/sshd_config 修改ssh配置文件,按“i”键进入insert模式,修改#PermitRootLogin prohibit-password 为 PermitRootLogin yes,然后按ESC键输入:wq保存退出

2、输入reboot重启DSM

黑群晖要部署optwar

只要是普通电脑装Optware都选择这个
http://ipkg.nslu2-linux.org/feeds/optware/syno-i686/cross/unstable/syno-i686-bootstrap\_1.2-7\_i686.xsh
具体命令如下:

  1. cd /volume1/@tmp
  2. wget http://ipkg.nslu2-linux.org/feeds/optware/syno-i686/cross/unstable/syno-i686-bootstrap\_1.2-7\_i686.xsh
  3. chmod +x syno-i686-bootstrap_1.2-7_i686.xsh
  4. sh syno-i686-bootstrap_1.2-7_i686.xsh
  5. rm /volume1/@tmp/syno-i686-bootstrap_1.2-7_i686.xsh
  6. vi /root/.profile

复制代码

然后按i进行编辑,编辑好按esc,然后按:  接着输入wq 回车键 保存

  1. #PATH=/sbin:/bin:/usr/sbin:/usr/bin:/usr/syno/sbin:/usr/syno/bin:/usr/local/sbin
  2. #export PATH

复制代码

这两行之前加上#号(之前是没有的)
然后esc : wq 回车 保存
使用群晖系统自带的重新启动, 重启(不是物理按键,也不能使用命令行reboot)

之后用

  1. ipkg Update

复制代码

世隔多年的回归

多年没写博文了,最近买个nas玩玩,写一些学习笔记,以防多年后自己老年痴呆。

博客定义为私人云笔记本,记录一些私认为比较重要又 要偶尔查询的东西

以后也分享一些比较好用的环保方面办公类应用

就酱

水解酸化处理与厌氧处理的区别

水解酸化实际上就是厌氧消化. 水解酸化是厌氧的第一和第二个过程,就是为了防止沼气产生,将其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阶段,只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废水的生化性,以利于以后的好氧生物处理,一般用于COD相对较低的工艺中 厌氧主要用于高负荷的污水处理. 沼气发酵有三个阶段,水解、酸化、甲烷化三个阶段.水解酸化就是用于一、二阶段,厌氧池用于甲烷化. 水解酸化池是为提高可生化行.减少厌氧停留时间.DO一般在0~0.2. 厌氧池是为了高效降解COD的.   这里的A不是厌氧,而是缺氧,厌氧还缺氧是有本质不同的。 缺氧一般溶解氧在0.5mg/L以下,少量的曝气会机械搅拌都是没问题的 而厌氧溶解氧在0.2mg/L以下,绝对不能曝气

旋风除尘器与布袋除尘器的区别

旋风除尘器与布袋除尘器都是气流烘干机设备、干燥设备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用来对高粉尘废气进行粉尘回收和捕集。但是他们究竟有何不同,我们对其分别做一详细介绍,以来做为区分。

一、旋风除尘器

旋风除尘器也叫旋风分离器广泛应用在对流干燥、烘干系统中,是从气体中收集产品的主要除尘设备。旋风分离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只要设计合理,制造恰当,可以获得很高的分离效率。对含尘量很高的气体,同样可以直接进行分离,并且压力损失也比较小,没有运动部件,所以经久耐用。除了磨削性物料对旋风分离器的内壁产生磨损或细粉粘附外,没有其它缺点。在正常情况下,理论上旋风分离器能够捕集5μm以上的粉体,分离效率可达90%以上。但是,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往往由于制造不良,安装使用不当或操作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分离效率下降。一般只有50%~80%,有时甚至更低。

二、布袋除尘器

布袋除尘器(袋滤器或袋式除尘器)经常作为从干燥尾气中分离粉状产品的最后一级气固分离设备,是截留尾气中粉体的最后一道防线。布袋除尘器的特点是捕集效率高,可以说,在众多的气固分离设备中,它的捕集效率是其它设备所不及的,特别是捕集20μm以下的粒子时更加明显,效率达到99%以上。布袋除尘器主要由滤袋、袋架和壳体组成,壳体由箱体和净气室组成,布袋安装在箱体与净气室中间的隔板上。含尘气体进入箱体后,粉体产生惯性、扩散、粘附、静电作用附着在滤布表面,清洁气体穿过滤布的孔隙从净气室排出,滤布上的粉尘通过反吹或振击作用脱离滤布而堕入料斗中。

常用的化学基团及物质名称缩写

Me甲基
Et乙基
n-Pr正丙基
i-Pr异丙基
n-Bu正丁基
s-Bu仲丁基
i-Bu异丁基
t-Bu叔丁基
Ts对甲基苯磺酰基
Ms甲磺酰基
TMS三甲基硅基
TBDMS二甲基叔丁基硅基
Bn苄基
Boc叔丁氧羰基
Ac乙酰基
Ph苯基


起始字母为 A
英文缩写 全称
A/MMA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AA 丙烯酸
AAS 丙烯酸酯-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
ABFN 偶氮(二)甲酰胺
ABN 偶氮(二)异丁腈
ABPS 壬基苯氧基丙烷磺酸钠
ABR 聚丙烯酸酯
ABS 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
ABVN 偶氮(二)异庚腈
AC 偶氮(二)碳酰胺
ACB 2-氨基-4-氯苯胺
ACNU 嘧啶亚硝脲
ACP 三氧化铝
ACR 丙烯酸脂共聚物
ACS 苯乙烯-丙烯腈-氯化聚乙烯共聚物
ACTA 促皮质素
ADC 偶氮甲酰胺
ADCA 偶氮二甲酰胺
AE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AES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钠盐
AI 酰胺-酰亚胺(聚合物)
AK 醇酸树脂
AM 丙烯酰胺
AN 丙烯腈
AN-AE 丙烯腈-丙烯酸酯共聚物
ANM 丙烯腈-丙烯酸酯合成橡胶
AP 多羟基胺基聚醚
APP 无规聚丙烯
AR 丙烯酸酯橡胶
AS 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
ASA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
ATT 靛蓝
AU 聚酯型聚氨酯橡胶
AW 6-乙氧基-2,2,4-三甲基-1,2-二氢化喹啉
起始字母为 B
英文缩写 全称
BAA 正丁醛苯胺缩合物
BAC 碱式氯化铝
BACN 新型阻燃剂
BAD 双水杨酸双酚A酯
BAL 2,3-巯(基)丙醇
BBP 邻苯二甲酸丁苄酯
BBS N-叔丁基-乙-苯并噻唑次磺酰胺
BC 叶酸
BCD β-环糊精
BCG 苯顺二醇
BCNU 氯化亚硝脲
BD 丁二烯
BE 丙烯酸乳胶外墙涂料
BEE 苯偶姻乙醚
BFRM 硼纤维增强塑料
BG 丁二醇
BGE 反应性稀释剂
BHA 特丁基-4羟基茴香醚
BHT 二丁基羟基甲苯
BL 丁内酯
BLE 丙酮-二苯胺高温缩合物
BLP 粉末涂料流平剂
BMA 甲基丙烯酸丁酯
BMC 团状模塑料
BMU 氨基树脂皮革鞣剂
BN 氮化硼
BNE 新型环氧树脂
BNS β-萘磺酸甲醛低缩合物
BOA 己二酸辛苄酯
BOP 邻苯二甲酰丁辛酯
BLP 粉末涂料流平剂
BMA 甲基丙烯酸丁酯
BMC 团状模塑料
BMU 氨基树脂皮革鞣剂
BN 氮化硼
BNE 新型环氧树脂
BNS β-萘磺酸甲醛低缩合物
BOA 己二酸辛苄酯
BOP 邻苯二甲酰丁辛酯
BPP 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
BPPD 过氧化二碳酸二苯氧化酯
BPS 4,4’-硫代双(6-特丁基-3-甲基苯酚)
BPTP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BR 丁二烯橡胶
BRN 青红光硫化黑
BROC 二溴(代)甲酚环氧丙基醚
BS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BS-1S 新型密封胶
BSH 苯磺酰肼
BSU N,N’-双(三甲基硅烷)脲
BT 聚丁烯-1热塑性塑料
BTA 苯并三唑
BTX 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
BX 渗透剂
BXA 己二酸二丁基二甘酯
BZ 二正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起始字母为 C
英文缩写 全称
CA 醋酸纤维素
CAB 醋酸-丁酸纤维素
CAN 醋酸-硝酸纤维素
CAP 醋酸-丙酸纤维素
CBA 化学发泡剂
CDP 磷酸甲酚二苯酯
CF 甲醛-甲酚树脂,碳纤维
CFE 氯氟乙烯
CFM 碳纤维密封填料
CLF 含氯纤维
CMC 羧甲基纤维素
CMCNa 羧甲基纤维素钠
CMD 代尼尔纤维
CMS 羧甲基淀粉
CN 硝酸纤维素
CNA α-蒎烯树脂
CFRP 碳纤维增强塑料
COPP 共聚聚丙烯
CP 丙酸纤维素
CPE 氯化聚乙烯
CPL 己内酰胺
CPPG 聚氯醚
CPVC 氯化聚氯乙烯(过氯乙烯 )
CR 氯丁橡胶
CS 酪蛋白塑料(酪素塑料)
CSPE 氯横化聚乙烯
CTA 三醋酸纤维素
CTEE 三氟氯乙烯(氯化三氟乙烯)
CUP 铜氨纤维
CV 粘胶纤维
起始字母为 D
英文缩写 全称
DAF 富马酸二烯丙酯
DAIP 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AM 马来酸二烯丙酯
DAP 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ATBP 四溴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BA 己二酸二丁酯
DBEP 邻苯二甲酸二丁氧乙酯
DBP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R 二苯甲酰间苯二酚
DBS 癸二酸二癸酯
DCCA 二氯异氰脲酸
DCCK 二氯异氰脲酸钾
DCCNa 二氯异氰脲酸钠
DCHP 邻苯二甲酸二环乙酯
DCPD 过氧化二碳酸二环乙酯
DDA 己二酸二癸酯
DDP 邻苯二甲酸二癸酯
DEAE 二乙胺基乙基纤维素
DEP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DETA 二乙撑三胺
DFA 薄膜胶粘剂
DHA 己二酸二己酯
DHP 邻苯二甲酸二己酯
DHS 癸二酸二己酯
DIBA 己二酸二异丁酯
DIDA 己二酸二异癸酯
DIDG 戊二酸二异癸酯
DIDP 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
DINA 己二酸二异壬酯
DINP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DINZ 壬二酸二异壬酯
DIOA 己酸二异辛酯
DIOP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DIOS 癸二酸二异辛酯
DIOZ 壬二酸二异辛酯
DIPA 二异丙醇胺
DMA 二甲胺
DMC 碳酸二甲酯
DMEP 邻苯二甲酸二甲氧基乙酯
DMF 二甲基甲酰胺
DMP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MS 癸二酸二甲酯
DMSO 二甲基亚砜
DMT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DNA 己二酸二壬酯
DNP 邻苯二甲酸二壬酯
DNS 癸二酸壬酯
DOP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DOPP 对苯二甲酸二辛酯
DOS 癸二酸二辛酯
DOTP 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DOZ 壬二酸二辛酯
DPA 二苯胺
DVB 二乙烯基苯
起始字母为 E
英文缩写 全称
E/EA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E/P 乙烯/丙烯共聚物
E/P/D 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
E/TEE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E/VAC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E/VAL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EAA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EAK 乙基戊丙酮
EBM 挤出吹塑模塑
EC 乙基纤维素
ECB 乙烯共聚物和沥青的共混物
ECD 环氧氯丙烷橡胶
ECTEE 聚(乙烯-三氟氯乙烯)
ED-3 环氧酯
EDC 二氯乙烷
EDTA 乙二胺四醋酸
EEA 乙烯-醋酸丙烯共聚物
EG 乙二醇
2-EH : 异辛醇
EO 环氧乙烷
EOT 聚乙烯硫醚
EP 环氧树脂
EPI 环氧氯丙烷
EPM 乙烯-丙烯共聚物
EPOR 三元乙丙橡胶
EPR 乙丙橡胶
EPS 可发性聚苯乙烯
EPSAN 乙烯-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EPT 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
EPVC 乳液法聚氯乙烯
EU 聚醚型聚氨酯
EV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E 乙烯基乙基醚
EXP 醋酸乙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乳液
起始字母为 F
英文缩写 全称
F/VAL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F-23 四氟乙烯-偏氯乙烯共聚物
F-30 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F-40 四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FDY 丙纶全牵伸丝
FEP 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
FNG 耐水硅胶
FPM 氟橡胶
FRA 纤维增强丙烯酸酯
FRC 阻燃粘胶纤维
FRP 纤维增强塑料
FRPA-101 玻璃纤维增强聚癸二酸癸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1010树脂)
FRPA-610 玻璃纤维增强聚癸二酰乙二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10树脂)
FWA 荧光增白剂
起始字母为 G
英文缩写 全称
GF 玻璃纤维
GFRP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GFRTP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促进剂
GOF 石英光纤
GPS 通用聚苯乙烯
GR-1 异丁橡胶
GR-N 丁腈橡胶
GR-S 丁苯橡胶
GRTP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GUV 紫外光固化硅橡胶涂料
GX 邻二甲苯
GY 厌氧胶
起始字母为 H
英文缩写 全称
H 乌洛托品
HDI 六甲撑二异氰酸酯
HDPE 低压聚乙烯(高密度)
HEDP 1-羟基乙*-1,1-二膦酸
HFP 六氟丙烯
HIPS 高抗冲聚苯乙烯
HLA 天然聚合物透明质胶
HLD 树脂性氯丁胶
HM 高甲氧基果胶
HMC 高强度模塑料
HMF 非干性密封胶
HOPP 均聚聚丙烯
HPC 羟丙基纤维素
HPMC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P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
HPT 六甲基磷酸三酰胺
HS 六苯乙烯
HTPS 高冲击聚苯乙烯
起始字母为 I
英文缩写 全称
IEN 互贯网络弹性体
IHPN 互贯网络均聚物
IIR 异丁烯-异戊二烯橡胶
IO 离子聚合物
IPA 异丙醇
IPN 互贯网络聚合物
IR 异戊二烯橡胶
IVE 异丁基乙烯基醚
起始字母为 J
英文缩写 全称
JSF 聚乙烯醇缩醛胶
JZ 塑胶粘合剂
起始字母为 K
英文缩写 全称
KSG 空分硅胶
起始字母为 L
英文缩写 全称
LAS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LCM 液态固化剂
LDJ 低毒胶粘剂
LDN 氯丁胶粘剂
LDPE 高压聚乙烯(低密度)
LDR 氯丁橡胶
LF 脲
LGP 液化石油气
LHPC 低替代度羟丙基纤维素
LIM 液体侵渍模塑
LIPN 乳胶互贯网络聚合物
LJ 接体型氯丁橡胶
LLDPE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LM 低甲氧基果胶
LMG 液态甲烷气
LMWPE 低分子量聚乙稀
LN 液态氮
LRM 液态反应模塑
LRMR 增强液体反应模塑
LSR 羧基氯丁乳胶
起始字母为 M
英文缩写 全称
MA 丙烯酸甲酯
MAA 甲基丙烯酸
MABS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MAL 甲基丙烯醛
MBS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MBTE 甲基叔丁基醚
MC 甲基纤维素
MCA 三聚氰胺氰脲酸盐
MCPA-6 改性聚己内酰胺(铸型尼龙6)
MCR 改性氯丁冷粘鞋用胶
MDI 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
MDI 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甲撑二苯基二异氰酸酯)
MDPE 中压聚乙烯(高密度)
MEK 丁酮(甲乙酮)
MEKP 过氧化甲乙酮
MES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
MF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M-HIPS 改性高冲聚苯乙烯
MIBK 甲基异丁基酮
MMA 甲基丙烯酸甲酯
MMF 甲基甲酰胺
MNA 甲基丙烯腈
MPEG 乙醇酸乙酯
MPF 三聚氨胺-酚醛树脂
MPK 甲基丙基甲酮
M-PP 改性聚丙烯
MPPO 改性聚苯醚
MPS 改性聚苯乙烯
MS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
MSO 石油醚
MTBE 甲基叔丁基醚
MTT 氯丁胶新型交联剂
MWR 旋转模塑
MXD-10/6 醇溶三元共聚尼龙
MXDP 间苯二甲基二胺
起始字母为 N
英文缩写 全称
NBR 丁腈橡胶
NDI 二异氰酸萘酯
NDOP 邻苯二甲酸正癸辛酯
NHDP 邻苯二甲酸己正癸酯
NHTM 偏苯三酸正己酯
NINS 癸二酸二异辛酯
NLS 正硬脂酸铅
NMP N-甲基吡咯烷酮
NODA 己二酸正辛正癸酯
NODP 邻苯二甲酸正辛正癸酯
NPE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NR 天然橡胶
起始字母为 O
英文缩写 全称
OBP 邻苯二甲酸辛苄酯
ODA 己二酸异辛癸酯
ODPP 磷酸辛二苯酯
OIDD 邻苯二甲酸正辛异癸酯
OPP 定向聚丙烯(薄膜)
OPS 定向聚苯乙烯(薄膜)
OPVC 正向聚氯乙烯
OT 气熔胶
起始字母为 P
英文缩写 全称
PA 聚酰胺(尼龙)
PA-1010 聚癸二酸癸二胺(尼龙1010)
PA-11 聚十一酰胺(尼龙11)
PA-12 聚十二酰胺(尼龙12)
PA-6 聚己内酰胺(尼龙6)
PA-610 聚癸二酰乙二胺(尼龙610)
PA-612 聚十二烷二酰乙二胺(尼龙612)
PA-66 聚己二酸己二胺(尼龙66)
PA-8 聚辛酰胺(尼龙8)
PA-9 聚9-氨基壬酸(尼龙9)
PAA 聚丙烯酸
PAAS 水质稳定剂
PABM 聚氨基双马来酰亚胺
PAC 聚氯化铝
PAEK 聚芳基醚酮
PAI 聚酰胺-酰亚胺
PAM 聚丙烯酰胺
PAMBA 抗血纤溶芳酸
PAMS 聚α-甲基苯乙烯
PAN 聚丙烯腈
PAP 对氨基苯酚
PAPA 聚壬二酐
PAPI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
PAR 聚芳酰胺
PAR 聚芳酯(双酚A型)
PAS 聚芳砜(聚芳基硫醚)
PB 聚丁二烯-[1,3]
PBAN 聚(丁二烯-丙烯腈)
PBI 聚苯并咪唑
PBMA 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PBN 聚萘二酸丁醇酯
PBR 丙烯-丁二烯橡胶
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
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PC 聚碳酸酯
PC/ABS 聚碳酸酯/ABS树脂共混合金
PC/PBT 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共混合金
PCD 聚羰二酰亚胺
PCDT 聚(1,4-环己烯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
PCE 四氯乙烯
PCMX 对氯间二甲酚
PCT 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对二甲醇酯
PCT 聚己内酰胺
PCTEE 聚三氟氯乙烯
PD 二羟基聚醚
PDAIP 聚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DAP 聚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DMS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 PEA 聚丙烯酸酯
PEAM 苯乙烯型聚乙烯均相离子交换膜
PEC 氯化聚乙烯
PECM 苯乙烯型聚乙烯均相阳离子交换膜
PEE 聚醚酯纤维
PEEK 聚醚醚酮
PEG 聚乙二醇
PEHA 五乙撑六胺
PEN 聚萘二酸乙二醇酯
PEO 聚环氧乙烷
PEOK 聚氧化乙烯
PEP 对-乙基苯酚聚全氟乙丙烯薄膜
PES 聚苯醚砜
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E 涤纶长丝
PETP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F 酚醛树脂
PF/PA 尼龙改性酚醛压塑粉
PF/PVC 聚氯乙烯改性酚醛压塑粉
PFA 全氟烷氧基树脂
PFG 聚乙二醇
PFS 聚合硫酸铁
PG 丙二醇
PGEEA 乙二醇(甲)乙醚醋酸酯
PGL 环氧灌封料
PH 六羟基聚醚
PHEMA 聚(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
PHP 水解聚丙烯酸胺
PI 聚异戊二稀
PIB 聚异丁烯
PIBO 聚氧化异丁烯
起始字母为 R
英文缩写 全称
RE 橡胶粘合剂
RF 间苯二酚-甲醛树脂
RFL 间苯二酚-甲醛乳胶
RP 增强塑料
RP/C 增强复合材料
RX 橡胶软化剂
起始字母为 S
英文缩写 全称
S/MS 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
SAN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SAS 仲烷基磺酸钠
SB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SBR 丁苯橡胶
SBS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C 硅橡胶气调织物膜
SDDC N,N-二甲基硫代氨基甲酸钠
SE 磺乙基纤维素
SGA 丙烯酸酯胶
SI 聚硅氧烷
SIS 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IS/SEBS 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SM 苯乙烯
SMA 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SPP : 间规聚苯乙烯
SPVC 悬浮法聚氯乙烯
SR 合成橡胶
ST 矿物纤维
起始字母为 T
英文缩写 全称
TAC 三聚氰酸三烯丙酯
TAME 甲基叔戊基醚
TAP 磷酸三烯丙酯
TBE 四溴乙烷
TBP 磷酸三丁酯
TCA 三醋酸纤维素
TCCA 三氯异氰脲酸
TCEF 磷酸三氯乙酯
TCF 磷酸三甲酚酯
TCPP 磷酸三氯丙酯
TDI 甲苯二异氰酸酯
TEA 三乙胺
TEAE 三乙氨基乙基纤维素
TEDA 三乙二胺
TEFC 三氟氯乙烯
TEP 磷酸三乙酯
TFE 四氟乙烯
THF 四氢呋喃
TLCP 热散液晶聚酯
TMP 三羟甲基丙烷
TMPD 三甲基戊二醇
TMTD 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硫化促进剂TT)
TNP 三壬基苯基亚磷酸酯
TPA 对苯二甲酸
TPE 磷酸三苯酯
TPS 韧性聚苯乙烯
TPU 热塑性聚氨酯树脂
TR 聚硫橡胶
TRPP 纤维增强聚丙烯
TR-RFT 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TRTP 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TTP 磷酸二甲苯酯
起始字母为 U
英文缩写 全称
U 脲
UF 脲甲醛树脂
UHMWP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P 不饱和聚酯
起始字母为 W
英文缩写 全称
WF 新型橡塑填料
WP 织物涂层胶
WRS 聚苯乙烯球形细粒
起始字母为 X
英文缩写 全称
XF 二甲苯-甲醛树脂
XMC 复合材料
起始字母为 Y
英文缩写 全称
YH 改性氯丁胶
YM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乳
YWG 液相色谱无定型微粒硅胶
起始字母为 Z
英文缩写 全称
ZE 玉米纤维
ZH 溶剂型氯化天然橡胶胶粘剂
ZN 粉状脲醛树脂胶

孔隙率和空隙率

**(1)**材料的孔隙率

  材料的孔隙率是指,材料内部孔隙的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它以P 表示。孔隙率P的计算公式为:

clip_image001

P _——_材料孔隙率,%;
_V_0 _——_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或称表观体积,cm3或m3;
V _——_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cm3或m3。
  材料内部除了孔隙的多少以外,孔隙的特征状态也是影响其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的孔特征表现为,孔隙是在材料内部被封闭的,还是在材料的表面与外界连通。前者为闭口孔,后者为开口孔。有的孔隙在材料内部是被分割为独立的,还有的孔隙在材料内部相互连通。此外,孔隙尺寸的大小、孔隙在材料内部的分布均匀程度等都是孔隙在材料内部的特征表现。
  与材料孔隙率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材料的密实度。密实度表示材料内被固体所填充的程度,它在量上反映了材料内部固体的含量,对于材料性质的影响正好与孔隙率的影响相反。
(2)材料的空隙率
材料空隙率是指,散粒状材料堆积体积(_V_)中,颗粒间空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它以_P_′表示。空隙率_P_′的计算公式为:

clip_image002

_P_′_——_材料空隙率,%;
V _——_材料的自然堆积体积,cm3或m3;
_V_0 _——_材料的颗粒体积,cm3或m3。
  空隙率考虑的是材料颗料间的空隙,这对填充和粘结散粒材料时,研究散粒状材料的空隙结构和计算胶结材料的需要量十分重要。

个人理解

孔隙率:气体流过球床通道,气体流域是孔,许多金属球搭桥法形成一块金属,对体积运算,孔隙率=孔/(孔+金属)

空隙率:与孔隙率的区别是这些金属球是分散的,没有用搭桥法形成一个整体,各实心金属球的体积之和是金属体积。

关于矢量字体type1/TrueType/OpenType

关于矢量字体type1/TrueType/OpenType 矢量字体是与点阵字体相对应的一种字体。矢量字体的每个字形都是通过数学方程来描述的,一个字形上分割出若干个关键点,相邻关键点之间由一条光 滑曲线连接,这条曲线可以由有限个参数来唯一确定。矢量字的好处是字体可以无级缩放而不会产生变形。目前主流的矢量字体格式有3 种:Type1,TrueType和OpenType,这三种格式都是平台无关的。 Type1全称PostScript Type1,是1985年由Adobe公司提出的一套矢量字体标准,由于这个标准是基于PostScript Description Language(PDL),而PDL又是高端打印机首选的打印描述语言,所以Type1迅速流行起来。但是Type1是非开放字体,Adobe对使用 Type1的公司征收高额的使用费。 TrueType是1991年由Apple公司与Microsoft公司联合提出另一套矢量字标准。 Type1使用三次贝塞尔曲线来描述字形,TrueType则使用二次贝塞尔曲线来描述字形。所以Type1的字体比TrueType字体更加 精确美观。一个误解是:Type1字体比TrueType字体占用空间多。这是因为同样描述一个圆形,二次贝塞尔曲线只需要8个关键点和7段二次曲线;而 三次贝塞尔曲线则需要12个关键点和11段三次曲线。然而实际情况是一般来说 Type1比TrueType要小10%左右。这是因为对于稍微复杂的字形,为了保持平滑,TrueType必须使用更多的关键点。由于现代大部分打印机 都是使用PDL作为打印描述语言,所以True1字体打印的时候不会产生形变,速度快;而TrueType则需要翻译成PDL,由于曲线方程的变化,还会 产生一定的形变,不如Type1美观。 这么说来,Type1应该比TrueType更具有优势,为什么如今的计算机上TrueType反而比Type1使用更广泛呢? 这是因为第一:Type1由于字体方程的复杂,所以在屏幕上渲染的时候,花费的时间多,解决方案是大部分Type1字体嵌入了点阵字体,这样渲染快, 但是边缘不光滑,比较难看。很多PS文档和PS转换的PDF文档都是这样,在计算机上浏览的时候字体很难看,但是打印出来很美观。TrueType则渲染 比较快,可以平滑的显示在屏幕上,看上去很美观。 第二个原因是Type1的高额使用费,使得Type1没有被所有的操作系统所支持。Windows家族只有OS/2和windows 2000及之后的版本从操作系统级别开始支持Type1。由于这个问题,Adobe只好在其所有的产品中嵌入Adobe Type Manager(ATM)作为渲染引擎。 OpenType则是Type1与TrueType之争的最终产物。1995年,Adobe公司和Microsoft公司开始联手开发一种兼容 Type1和TrueType,并且真正支持Unicode的字体,后来在发布的时候,正式命名为OpenType。OpenType可以嵌入Type1 和TrueType,这样就兼有了二者的特点,无论是在屏幕上察看还是打印,质量都非常优秀。可以说OpenType是一个三赢的结局,无论是 Adobe,Microsoft还是最终用户,都从OpenType中得到了好处。Windows家族从Windows 2000开始,正式支持OpenType。打开系统的字体目录(一般是C:WindowsFonts或C:WinntFonts),可以看到: 一个红色A的图标的是点阵字体,两个重叠的T的图标是TrueType字体,一个O的图标就是OpenType字体。

热风循环烘箱的工作原理

热风循环烘箱属于通风干燥设备,又叫厢式干燥机,是一种对流式干燥机,整体呈封闭的箱体结构,故称作热风循环烘箱,它的用途非常广泛,适合批量不大的物料干燥,可用于医药、化工、食品、农副产品、水产品、轻工等行业物料的加热固化、干燥脱水。

热风循环烘箱的结构

    热风循环烘箱主要由箱体、料盘、保温层、加热器、风机等组成。镕体采用轻金属材料制作,内壁为耐腐的不锈钢,中间为用耐火、耐潮的石棉等材料填充的绝热保温层。内置多层框架的料盘椎车。加热器通常采用电加热、热风炉加热以及翘片式水蒸气排管等,利用风机实现空气对流。为提高利用率,盛装物料的料盘通常摆放在推车上,整车进出。根据被干燥物料的外形和干燥介质的循环方向,推车呈不同结构,如用丁松散物料的浅盘推车、用于砖形物摆放的平板推车、物料悬娃推车、托盘推车等,有的箱底设有导轨,方便小车进出。

    根据气流流动与物料间的关系分为平流式和穿流式。

    在平流式热风循环烘箱中,热风沿平行于物料的方向从物料表面通过进行干燥。箱内风速约o.5—3m/s,物料厚度约20一50mm。因热空气只在物料表面流过,传热系数一般较低,热利用率较差,物料干燥均匀性相关较差。
热风循环烘箱平流风和穿流风区别示意图

    穿流式热风循环烘箱的整体结构与平流式基本相同。物料干燥时,由于料盘为金属网或多孔板结构,热风呈穿流形式通过料层内,风速约为o.4—1.2m/s.物料厚度45—65mm。物料干燥速率较快,但动力消耗较大,使用时应避免物料的飞散。

    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具体情况还要根据物料的性质来选取。

    热风循环烘箱的废气可再循环使用,适量补充新鲜空气用以维持热风在干燥物料时足够的除湿能力。

热风循环烘箱性能主要影响因素

  1. 热风速率  为了提高干燥速率,需要有较大的传热系数率;同时,风速应小于物料临界风速,以防止物料被带出。
  2. 物料层的间炉  在烘箱内,多层框架L料盘之间形成了空气流动的通道。空气通道的大小凸框架层数有关,它对干燥介质的流速、流动方向和分布又与流速有关。
  3. 物料层的厚度  为丁保证干燥物料的质量,除采取降低厢内循环热风温度外,减小物料层厚度也是一个措施。物料层厚度由实验确定,通常为10一100mm。
  4. 风机的风量  风机的风量根据计算所得的理论值(丰气量)和干燥器内泄漏量等因素确定。为了使气流不出现死角,风机应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同时安装整流板,以控制风向,使热风分布均匀。